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現代水墨之父 劉國松

 現代水墨之父  劉國松 Liu Kuo-Sung

        劉國松的創作,打破了民初以來「國畫改革」由寫實入手的思維與路徑,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的抽象造形,融入中國古代水墨美學「虛實相生」的理念,以巨大的筆觸走勢,和多元技巧的靈活運用,創造出「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新風格,成為水墨傳統在當代創作最耀眼的台灣經驗。

        1956
年當時正就讀台灣師大藝術系的劉國松與同儕成立「五月畫會」,企圖在繪畫上尋找新的出路,隨後逐漸形成較強烈的革新思維。自此劉國松應世界各國美術博物館邀請,舉行個人畫展八十餘次,參加國際美展百餘次,獲得多項殊榮。由於他的創作有劃時代意義,他的藝術思想與理論推動中國畫達到一個多元的新時代,影響了東亞儒家文化共同體東方畫系的發展,故而在台灣被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在大陸被譽為中國現代繪畫的先驅。

         1970年代劉國松應聘香港大學藝術系執教,將現代水墨的風氣帶到了香港,前後廿餘年培養後進無數。1983年代,他的個展首次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殊異的風格,震撼了整個中國畫壇,此後並巡迴各省展覽,引發巨大的迴響與學習,成為影響中國當代水墨創作最重要的藝術家、教育家。劉國松是作品被全世界最多美術館收藏的在世華人藝術家,包括大英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及美、德、義、瑞士、澳洲等80餘個國家的美術館都有收他的作品。

簡歷 Biography

1932  出生於安徽蚌埠,原籍山東青州。
1956  
在廖繼春老師的鼓勵下成立「五月畫會」。
1963  
發明粗筋棉紙-劉國松紙,並藉此創造出自我獨特畫風。
     作品《雲深不處》,為香港藝術館收藏,是作品首次為美術館收藏。
1968  
當選台灣「十大傑出青年」。 發展成立台灣「中國水墨畫學會」,繼續鼓吹中國畫之現代化。
1972  
出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首創「現代水墨畫課程」。
1974  
發表〈談繪畫的技巧〉一文,提出「革中鋒的命、格筆的命」之理論,引發大規模的討論。
1977  
當選英國國際聯八位畫家的亞洲區代表,前往加拿大參加「國聯版畫代表作」之創作。
1981  
應邀赴北京參加北京中國畫研究院之成立大會並參展。名列美國出版《世界名人錄》。
1984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劉國松畫輯》。
     參加北京「第六屆全國美展」,與李可染同時獲得「特別獎」。
1985  
首次應法國「五月沙龍」之邀,作品《沉入山的呼吸裡》於巴黎大皇宮展出。
1991  
獲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現代繪畫成就獎」。

1991  獲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現代繪畫成就獎」。
2000  
應邀赴西藏大學講學,並前往珠穆朗瑪峰,出藏後左耳失聰。
2008  
獲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2010  
作品《日月浮沉》為大英博物館收藏。
2013  
山東省博物館成立,專設「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館」並永久陳列。
2014  
舉辦東南亞巡迴展,首站於台灣歷史博物館展出。
2016  
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於上海中華藝術宮(2010年上海世博中國館)舉行個展。

2017  香港水墨藝博會推出「向劉國松致敬」專題展覽及學術講座
2020 「奔‧月」劉國松 - 高雄市立美術館


劉國松_日正當中_2015_木刻水印_99x195cm

● 劉國松_日正當中High Noon _2015_木刻水印_99x195cm

日正當中》龐大的構圖與動人的氣勢,呈現劉國松活力充沛的創作精神,超越渺小的地球,只有偉大的外太空足夠容納他無限的想像力。

二十世紀中葉,人類以科技挑戰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生存的極限,受到當時人造衛星,和人類進入外太空拍攝地球的圖像啟發,劉國松突破傳統山水畫的面貌,把繪畫帶入外太空,開始以水墨的元素探索全宇宙的風光,也因此挑戰了現代水墨畫的極限。

實踐水墨畫的現代化,首要之務是運用現代繪畫的語彙和創新技法,日正當中》就是一個集多種技法之大成之作。畫面上方的球體、光環由噴槍噴繪構成,下方的地球表面,則以抽筋剝皮皴技法完成。上下相輝映,構圖完整,氣勢磅礡。

這件完成於1973年的作品,運用噴繪的工業式技術,更改畫紙本質的創新技法,採用幾何圖形的簡潔構圖,以及採取突破性的繪畫主題,在當時已屬大膽前衛,及至今日,仍然充滿新意。

這件版畫做工繁複,工程浩大,挑戰了木刻水印的極限。除了挑戰作品本身的龐大之外,更必須克服多版、多色印製的種種困難,如版與版之間的呼應,以及印製中精細的堆疊和暈染,並要確保原作的大筆觸和光圈俐落的線條、背景色彩柔和的過渡,以及畫面整體的完整性和氣勢。











● 劉國松_發紫的太陽 Purple Sun 2015 絲網版 90x70cm

劉國松說過:「我的構圖雖然基本上是一個圓一個弧,但顏色、技巧、肌理都有很大的變化。」發紫的太陽》正是一幅由簡單的上圖、下弧所構成的太空畫,其顏色、技巧、肌理都有可觀之處,而令人驚豔。

首先就是「紅得發紫」的太陽,佔據了畫面將近一半的面積,而且在中上位置,構圖極為大膽,色彩又極為艷麗。接近耀眼的桃紅螢光色,顯得有點突兀刺眼,而且又與下方代表地球表面的弧型的綠色形成強烈對比。地球表面橫空劃過的大筆觸,筆力雄健,氣勢蒼茫,降低了紅綠對比的衝突感,而背景色調由藍天漸漸轉變至橙色、黃綠的漸層,則增添了一種和諧感。

構圖前衛摩登,技法則引西潤中,艷紅的大太陽透過背景漸層細膩的變化,以及瀟灑的大筆觸相襯,才突破呆板單調,劉國松雖然「革筆的命」,但是他畢竟有傳統書寫的深厚功力,以大毛筆揮灑的墨線由遠而近,由淡而遠,產生空間深遠的效果,也呈現東方水墨的趣味性。

原作背景顏色分布如彩虹,顏色不僅豐富,漸層也複雜多變,這都增加了版畫製作上的難度,克服之道就是增加版數,將每一個細微的漸層變化都多做一版。為了到達自然漸層的效果,版與版之間顏色的關聯性更顯重要,每一版的顏色必須要顧及與下一版顏色的和諧度。

原作的太陽部分,特別採用了螢光顏色。為了達到與原作一致的效果,版畫在經過多次反覆試印之後,工坊特別調配了顏料,在原本的油性版畫顏料裡,加入壓克力顏料,以達到螢光顏料的效果,可以說是版畫工藝上的一項突破。







●劉國松_中秋節》 2015 絲網版 103x70cm

在劉國松的抽象畫中,以中國節慶為主題的作品最具有人文情懷,這幅中秋節》反映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月亮的詩意幻想,以及對中秋佳節的深厚情感。中秋節》是以劉國松所擅長的「畫中有畫」結構呈現,畫面上方裱貼的正方形紙內,再加上正圓形,呈現出複雜曖昧的空間關係,宛如一輪明月的圓形,究竟是在方形之內 ? 還是之外 ? 端視觀看的角度。從正面直視畫面,圓形就是在方形之內;但從畫面下方向上仰望,那麼上方的圓月就是在方窗之外了。方、圓幾何造型的排列是理性的,而圓月與下方的狂草式的大筆觸則是感性的,前者是西方產物,後者則是東方情調,兩者形成強烈對比,既新穎又典雅,理性與感性兼具。劉國松獨創的狂草大筆觸與抽筋剝皮皴在中秋節》表現得唯妙唯肖,寥寥幾筆,恰到好處,氣勢如虹;明月中的筆觸既朦朧又神秘,大地上的狂草既蒼茫又雄健,而全幅畫以黃色為基調,畫面下方的大地沉浸在昏黃的色澤中,高掛天上的圓月則是潔淨的澄黃,「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氛圍呼之欲出。







劉國松_《壓眉Pressing on the Brow_木刻水印_2015_91 x 60 cm

這是劉國松創作生涯中罕見的蘊藏個人生命故事的一件作品,靈感來自於其夫人黎模華的眉毛,當年他們談戀愛時,他最先注意及被吸引的就是她充滿個性的兩道濃眉。

《壓眉》的構圖和女主人翁的眉毛一樣,都充滿靈氣與活力。大筆觸的線條帶有活潑的韻律感,劉國松下筆精準,簡潔幾筆足以構成平衡豐富的畫面。筆墨細節中的藍色加強了筆觸的深度,背景的青黃色更加呈現抽象線條與空間的對比。劉國松使用了現代主義的語彙,成功的表達出個人的情感,使這張畫成為一件現代水墨的傑作。

本版畫共使用四個版,即一個底版(黃色)、兩個中版(減灰、深灰),和一個主版(黑色與藍色);總共五色,分五次印刷。《壓眉》原作中,劉國松以排筆迅速畫過紙面,有如書法中的狂草筆法,筆觸的墨色層次豐富,並多飛白。在製版過程中,特別掌握原作的墨色並非單一黑色,而分為三色,亦即淺灰、深灰、黑色,而主版的黑色中還帶有藍色,更增添一股神祕風韻。製作時,由一版一色的堆疊呈現出墨色的過渡。

上色時,全程都處在很高的濕度下進行,木板上必須不斷噴水,宣紙本身也需要隨時保持濕潤,唯有如此,在拓印的過程中才能達到暈染的效果,呈現出水墨畫最原始的趣味。

本版畫的木板刀刻的銳利線條,成功地表現出劉國松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大筆觸張力,透過有效的分版,和印製堆疊的過程,重現原作簡潔有力的精神。







劉國松_《小雪》Light Snow_銅板_2015_61 x 93 cm

這件作品呈現了劉國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體現了陰陽合一為萬物生命來源的哲學。陰與陽,不是兩個對比的力量,而是一體的兩元素,彼此之間的互動,創造了宇宙萬物。

傳統國畫以黑色的實線條構圖,而無法創造出白色的虛線條。劉國松開創了抽筋剝皮皴,在黑色的實線裡創造出白色的虛線,表現出陰陽之間的互動,因此成功的營造了陰陽兩元素的構圖。

陰與陽互動的主題,由黑與白的對比的表現,在抽筋剝皮皴的線條之外,也在墨色的大筆觸與白色宣紙的背景衍生出現,使總畫面有整合的效果。

劉國松大筆觸系列傳成古代狂草的張力和書法意境,銅版的特性在善於表現線條的銳利和流暢。刻蝕後的留白線條與劉國松抽筋剝皮皴所創造的白線如出一轍,也呈現了劉國松受到道家思想影響使用陰陽兩元素的創作理念。



劉國松_錢塘潮The High Tide of Qiantang River_絲網版_2015_53 x 104 cm

這是劉國松以水拓法完成的較早期作品。水拓法是把墨或顏料滴在水面上,取其水面飄浮游散的效果,以紙吸附之後再進行畫面的加工處理。水拓法富有很大的隨機意味,須因應拓印出來的效果去塑造意境。

 全畫以水拓法所創作出來的自然流動的紋路為主體,如同波濤翻騰的潮水,在畫面左側以國松紙及少量的抽筋剝皮皴技法拼貼於水拓法的宣紙之上,以大筆觸及濃墨刻劃雄渾山體;畫面右下角佈局一小山峰,與左側巨峰相呼應。隱約之間,錢塘江水受此兩山約束,江流由平緩而至湧動。

 雄健的山峰與濤濤江水動靜相時,形成如蘇東坡前赤壁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景觀。畫面上方裱貼一輪明月,隱合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錢塘觀潮的習俗。

 傳統水墨畫講究墨汁細微的變化,所謂「墨分五色」的濃、淡、乾、濕、黑、皆是形容不同比例的墨汁與水所調配出的深度和畫在紙上的效果。《錢塘潮》原作運用水拓法,掌握了墨汁與顏料在水中的奇妙變化,更是超越了傳統的「墨分五色」的變化。

 在版畫的創作過程,此畫單色系的構圖和墨色精細的漸層與排列,使分版調色更加複雜。每一種顏色必須手工調色,以黑、白,或灰色為底,再加許多補充的顏色,每一版平均以五種顏色調製出最精準的色彩。

原作的主結構是以水拓法構成,畫面本身平和俐落,沒有過多的肌理,相較於其他版種,絲網版畫的一大特性,正是網版允許堆疊多種色彩而保留紙面平和的能力。不同色彩的柔和堆疊掌握在手工調配的顏料的透明度和覆蓋性,在特定的顏料中加上水性調和劑使油性的版畫顏料產生透明性,使他與其他顏色堆疊時呈現自然的漸層。透過「精細的顏料調配,使用了多種不同的顏色,印製出色彩仿佛單一畫面,而達到墨分五色的境界。



劉國松_《流動的山峰Sun and Moon: Floating? Sinking?_絲網版_2015_104 x 64 cm

《流動的山峰》是劉國松以拓墨法創作的傑作。

 拓墨法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的主張,證明了拋棄畫筆,一樣能夠展現筆所畫不出的自然線條與色塊。

 拓墨法隨著載體不同,可分為紙拓、布拓、石拓、木拓與水拓,其中又以水拓的畫面最為變化多端。水拓法係利用墨汁的浮力及畫紙的吸水性所創造出的技法,創作出如雲似水、千迴百轉的色彩,畫面既有動感又富詩意。

 這件作品是以有「國松紙」之稱的粗紙筋為載體,結合水拓法與抽筋剝皮皴兩種技法而成。首先是以水拓法將畫紙佈滿蜿蜒曲折的線條,再根據畫面變化走勢,加上了由抽筋剝皮皴所創造的剛硬堅毅的山峰,兩者剛柔並濟,動靜相倚,虛實相生,互相呼應,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自然美景。

 絲網版畫製作最關鍵的技術及其藝術性在於人工分版。所謂分版,根據原作色彩豐富的畫面,以顏色把畫面的細節區分為一個個不同的版,由於絲網版畫的特性為一版一色,畫面色彩越多,分版數量就越高。

 透過多次印製,一個個版和顏色的堆疊又重新把分散的細節組合起來,拼湊出完整的畫面。分版的技術需仰賴技師的經驗和美學修養,而分出的每一色彩的顏料需靠人工調配才能達到足夠的精細度,如此繁複精細的手續,在在證實了版畫的藝術性和純手工趣味。

 製作《流動的山峰》絲網版畫,原作龐大的畫面、線條的複雜性、和色彩細微的變化,對於分版皆有強大的挑戰性,克服之道就是增加版數,使細節和顏色分佈的更精細。原作包含傳統山水畫直立的構圖,亦即平遠、深遠、高遠,即近景碩大的山峰為平遠、中景流動的山脈為深遠,和背景模糊的遠山為高遠。分版過程中,就依此分成三種主結構,其中講究的是近實遠虚的意境。為了呈現線條和色彩的流動性,經過多次試印、局部調整,和添加版數,最後版數達到驚人的五十版,不只成功的呈現原作豐富的畫面,對於絲網版畫創作也是一大突破。



劉國松_吹皺的山光Mountain Light Blown into Wrinkles_石版_2015_80 x 46 cm

1977年之後,劉國松以近十年的時間,致力於水拓技法的創作。鑽研水拓技法,正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的主張,拋棄對筆的依賴,一樣也能製作出好畫,而「吹簸的山光」正是水拓技法嫻熟時期的神來之作。

 在水拓技法的基礎上,再施以暈染與渲塗。此畫近景右邊山石紋路層層密密擠壓,如同受大自然造山運動所推擠,又如同堅硬山石受河水衝激,岩石紋理絲絲入扣。遠景是深邃幽暗的遠山,隔著中景的山谷與近景呼應,明暗之間對比強烈。此畫尺幅不大,但因構圖、佈局、氣勢、動感無一不精妙,所以仍呈現撼人氣勢。

石版畫使用全球獨有產於德國的石灰石板,其石質綿密細緻,研磨之後光滑宛如嬰兒肌膚。在其上以油性鉛筆作畫,再以硝酸腐蝕加深畫面,造成只吸油不吸水的表面,並以阿拉伯樹膠粉塗抹在石板表面夫的畫的空白處,造成只吸水不吸油的表面。接下來以手工操作滾筒,將油墨以滾筒塗佈在石板上吸油而不吸水的畫面處,再將版畫紙覆蓋在塗佈油墨的石板上,經過石版印刷機的加壓,將石板上的油墨轉印在版畫紙上,版畫就此完成。

原作「吹皺的山光」呈現墨色受松節油影響在產生許多的點和由細微的點所構成的線條,這在視覺上,和由油性鉛筆劃過均勻分佈細微點的石板所留下的墨痕非常的接近,所以用石版畫來還原「吹皺的山光」就極為合適。

 首先,以砂紙打磨石板,將石板上石紋的顆粒打磨到與原作細微墨點大小相仿的程度,再以極為深厚的鉛筆素描功力,才將原作所有的細節都忠實的還原。而在印製過程中,不論油墨塗佈的均匀濃淡或是滚筒轉印油墨的「壓力掌握,都需要技師豐富的經驗與細心的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