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中醫大藝廊展出作品介紹 - 游忠平

 完美形與色的追尋者 - 游忠平 Barry You













百分之一不到的藝術家願意從事立體創作,因為平面只需顧及一個畫面,立體雕塑卻要面面俱到,耗時費力;立體雕塑家又以銅雕、石雕、木雕為主,陶瓷雕塑家少之又少,原因在於陶瓷雕塑專業技術門檻高、燒成率低,把好不容易辛苦的創作拿來當賭注,需要很大的勇氣。

藝術家游忠平從年輕時代就鋒芒畢露,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國立藝專雕塑科,26歲獲得北市美展雕塑首獎,作品『家庭悲劇』被永久典藏。紮實的基礎訓練培養出精湛的寫實能力,之後赴美發展拓展國際視野作品更上一層樓,創作主題兼顧造型與內涵,富有現代感震撼人心!

在美國28年創作過程中不斷研究學習,游忠平發現釉色溫潤多變色彩可以保存永恆,若能結合雕塑,會是最完美形與色的組合、雕塑界的瑰寶。在開始研究的前五年沒有成功過,由此可以看到他的堅持與決心,他說:成功沒有僥倖,靠不斷的失敗慢慢累積成而來。

回台第一次首展在鶯歌陶瓷博物館,不可思議的生命力讓國人眼睛為之一亮,與台灣陶藝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將中華傳統陶瓷工藝升格為現代藝術,發揮雕塑家超高難度的陶瓷造型突破,風格獨具的語彙尖刺與圓球,底小、線條優美流暢,這是從古至今的陶藝家沒想過也沒能力完成的創舉!接著2012國父紀念館、花蓮石雕博物館的愛情海、2013年新北市藝文中心的有情天地、2014年繽紛的大自然……….2018年美麗人生於歷史博物館.一檔接一檔的展覽,每回都有重大的突破震撼人心。

2020年於名冠藝術館個展「歸鄉」,展出他創作三階段的作品,早期銅雕、美國時期陶瓷雕塑,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精選作品,完整呈現四十多年來的創作歷程,以擅長的人體寫實搭配現代造型,每件作品都訴說著一段美麗的故事,藉由藝術展現貼近人心、抒發情緒。

游忠平說,老天爺給我的天我要善用它,用一生的歲月追尋形與色完美的展現,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1957年:出生於花蓮玉里
1978年:國立藝專雕塑科畢業
1984年:臺北雕塑家中心舉行雕塑個展
1985年:第12屆臺北市美展雕塑第一名 作品《家庭悲劇》也受到北美館永久典藏
1986年:移居美國加州擔任著名庭園設計公司Al's Garden Art inc. 「首席雕塑設計師」長達22
2001年:美國Pomona Valley藝術協會雕塑類第一名
2005-8年:美國Ontario歷史藝術博物館評審展立體雕塑第一名,作品永久典藏並獲邀舉辦雕塑展
2009年:美國Art-A-Fair拉古納海灘藝術節最佳陶瓷藝術家
2009-10年:連兩年獲美國Associated Artist of the Inland  Empire公開賽,立體雕塑第一、二名
2011年:鶯歌陶瓷博物館「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一生命禮讚」 現代雕塑陶藝個展
2012年:花蓮縣文化局邀請於石雕博物館物館『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二愛情海』雕塑陶藝個展
2012年:陶瓷雕塑作品典藏於美國Ontario美術歷史博物館
2012年:陶瓷雕塑作品永久典藏於美國陶瓷博物館
2013年:新北市藝文中心藝文館「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三有情天地」個展
2014年:國父紀念館邀請展「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四超越、蛻變」個展
2015年:國父紀念館邀請展「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五美麗人生」個展
2017年:台灣陶瓷雕塑協會發起人聯展於鶯歌陶瓷博物館
2017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系列六重生」個展
2019年:鶯歌陶瓷博物館「2019夏日泥巴藝術季」
2020年:花蓮縣石雕博物館「不可思議的生命力-游忠平陶瓷雕塑展」
2020年:新竹名冠藝術館歸鄉」個展




●游忠平_另一種關係_51X45X72CM_雕塑_2020

從人體雕塑中,人體素描的寫實能力與觀察力的培養,是必備的重要課程,如何將自己的個性與生活體驗,透過雕塑造形去傳達視覺訊息,是基本創作的理念。

藉由人體的肢體語言,簡化、強化、誇大改變其造型,表現當代社會的人生百態。藝術家希望透過雕塑人生,喚醒人們對當下文明產物的內省。


中醫大藝廊展出作品介紹 - 朱德群

 

華人藝術之光 -  朱德群     Chu Teh-Chun(B.1920~2014)



        朱德群先生是當代傑出的華裔藝術家之一,深獲國際畫壇推崇與肯定,最為人津津樂道一事即於19971217日獲選為「法蘭西研究院美術院士」,為200年來首位進入此法國最高學術殿堂的華裔人士,2001年又榮獲法國教育部頒授騎士棕櫚勳章,以及總統頒授榮譽軍團騎士勳章的藝術最高成就獎。

         1920年朱先生出生於江蘇徐州,1935年進入著名的杭州藝專,因當時任校長的林風眠先生(1900-1991)對法國現代畫的喜好,讓當時的學生都得以同時吸收中西繪畫理論與技巧。1955年,朱德群離開台灣遠赴巴黎,雖然在赴法之前朱德群已先後於中國與台灣舉辦過幾次展覽,但遠渡重洋汲取西方藝術大師之精髓不僅提升了視野,更豐富了日後的藝術創作之旅。

        朱先生由於早年習中國畫,不但對中國畫具備相當地認知與體驗,並且酷愛中國詩詞,這種自身文化背景之修養也潛移默化至他的油畫中,他的非具象作品帶有強烈的書法性、音樂性與律動性;透過快速的線條流轉、恣意揮灑之塊狀筆觸,一種兼具誇張與抒情的手法將大自然中的大山大水或流泉深壑在畫布上凝聚出神秘夢幻之樣貌與戲劇性效果,這是體驗自然、感悟對象、抒發情懷的浪漫精神,賦予欣賞者直觀感受與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畫作中融合了中國歷史傳承美學思想與西方抽象繪畫的精神,簡化的元素、流暢的線條與濃烈的色彩創造了強而有力的視覺效果與無比的張力。

        朱德群的繪畫充滿詩意的氣質,用色兼容沈穩奔放,線條飛騰有如狂草,具有東方藝術的細膩與西方繪畫濃厚而重的色彩 。他的抽象繪畫是一種自然的流露,低聲傾訴生命的奧祕,與吳冠中和趙無極同被稱為為「杭州三傑」。

   

簡歷

1920  出生於江蘇省徐州蕭縣白土鎮

1935  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今中國美術學院)

1949  由南京到台灣台北到台灣,任台灣師範大學美藝術系教授

1954  在台北市中山堂首次個展

1955  赴法國深造,鑽研繪畫近半世紀,他以中國水墨,書法的豐富內涵,創造了一個詩意的自然空間,將中國象外之象的禪的意境,為西方繪畫注入了新的生命,名為“抽象風景”1957  參加巴黎春季沙龍以「景昭畫像」獲銀牌獎

1957  參加巴黎春季沙龍以[景昭畫像]獲銀牌獎

1958  在巴黎首次個展

1963  法藝評家喬治.布大宣 (George Boudaille)發表「朱德群的繪畫專題研究」

1964  獲邀參加美國匹茲堡卡內基博物館之「現代國際畫展」

1969  巴西聖保羅第十屆雙年展,專室陳列

1979  袖珍博物館出版社發行《朱德群專論》一書,于伯阮執筆,于氏為法國十  九世紀文學評論權威、詩人、作家、藝評家

1982 法國哈佛市之安德列,馬雷侯現代美術館展出自1955年至1982年之作品

         香港藝術館展出「海外華裔名家繪畫展」

         法國登肯市現代美術館開幕展

1983 接受香港中文大學邀請,為藝術學士學位評審

1984 盧森堡埃西市立劇院油畫展

1987 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朱德群回顧展

          以色列首都市政廳展出「現代法國畫派展」

1988  比利時烈日現代美術館個展

1989  與藝評家舒瑞蓋哈共同籌劃,促成 「巴黎當代繪畫邀請展」於台中的臺

          灣省立美術館展出,全部展出作品贈送該館,實現朱德群一心充實美術館

           軟體的願望

1991  巴黎現代藝術博覽會FIAC專室展出油畫作品

1992  西班牙巴塞隆納作石版畫一幅

1993 《朱德群專集》法文及英文版問世 由藝評家皮耶.卡班Pierre Cabanne執筆

1997  法國外交部藝術活動司AFAA舉辦朱德群近作展1985-1996北京、香港、

      台灣巡迴展出12月當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士

1998  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

1999  23日法蘭西學院藝術院士就職典禮

2000  法國守修文化中心個展

          上海博物館油畫個展

          廣東美術館油畫個展

2006  獲頒歐洲傑出人才獎

2007  日本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展出朱德群回顧展「大象無形朱德群展」

2008  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朱德群88回顧展

2010  中國美術館舉辦朱德群回顧展

2014  逝於法國巴黎


● 朱德群_舒暢_60X80cm_石版畫_1985


 

 













藝術家介紹 - 吳鎮宇

 

吳鎮宇 Wu Chen Yu



        








       身處影像世代的當下,面對當今影像的生產模式,枯燥日常的某些切面,在我眼中儼然也成為一種情境式的虛幻劇場,那是一個頹靡的噩夢,視線的每個焦點在聚散同時,邊界逐漸模糊卻也輪廓分明,我開始思考如何生產一系列的扭曲圖像,包括圖像的邊界本身也是扭曲與變形的。

        無疑的,我正追求著一種視覺刺激,不確定是否跟自身的觀影經驗有關,但我想營造出一種類似暴力美學的慢動作瞬間,只是將暴力置換成一種日常的殘酷,說起來友也有點難為情,可能也與這時代的厭世氛圍有關。而這背後的思考,我想去揭露人們所想隱藏的缺陷都不應該被忽視,挫敗感的痛苦情緒與逃離日常的淺在慾望,也是能華麗與炫目的。

        內容確立後,如電影視角的場景與觀景窗的輪廓如何銜接,畫面界線如何被定義,需要怎樣的造型去對應這樣的主題與內容,我想應該是物件在腐蝕融解中的狀態。然而矩形的畫布不再能滿足這些條件的,當一幅畫的載體不再是工廠生產的量化尺寸,我必須將自我投身於反覆的勞動之中,實踐我所觀察再拼湊出來的畫面,這將會是一個階段性實驗的開始。

        這系列的創作是我嘗試後的階段呈現,包括媒材與造型選取的考量,都是我開始篩選的路徑,將畫面成形的過程再回推到載體的製作,則是我目前所能掌握的。


簡歷

學歷: 2018 國立臺北藝術⼤學美術學系學⼠學位,台灣

聯展:

2020 「以為自己很釋懷,然而,淚徹夜未眠」,名冠藝術館,新⽵,台灣

2019 「萌」,蔚藍藝術村,基隆,台灣

2018 「新⽵藝術博覽會」,青藝術,新⽵,台灣

2018 「厭世青-我盡全⼒放棄」,駁⼆藝術特區,⾼雄,台灣

2017 「第九屆未來⼤明新夢⼟」,當代藝術新聞,罐⼦茶書館,台灣

2017 「台中藝術博覽會新⽣特展」,台中⽇⽉晶華飯店,台中,台灣

2017 「藝術新聲⼗⼀校畢業⽣推薦展」,台中⼤墩⽂化中⼼,台中,台灣

2017 「引⼒ X 引信 X __ 」,北藝美術第32屆畢業展,台北,台灣

 

個展:

2018 「我懂你了 I Know You Know」,北藝⼤藝⼤書店,台北,台灣

2017 「韓森.黃蜂時代 The age of Hudson Hornet」,藝聚空間

 

獎項:

2017 「第⼗⼀屆龍顏藝術創作獎」,北藝⼤地下美術館,財團法⼈龍顏基⾦會

2017 「第⼗五屆桃 源創作獎」,桃園市政府⽂化局

2018 「創作卓越獎」,台北藝術⼤學, 關渡美術館

 



● 吳鎮宇_1秀、邊界 _Show,Borders_
壓克力畫布_100x100cm_2020




●吳鎮宇_2秀、邊界 _Show,Borders_
壓克力畫布_100x100cm_2020

吳鎮宇的創作聚焦在枯燥日常的某些切面 ,將暴力置換成一種日
常的殘酷,以一種情境式的虛幻劇場,營造如慢速鏡頭般緩慢但
深刻的瞬間。

吳鎮宇認為,人的某種可能不那麼社會化的缺陷沒有必要刻意隱
藏,挫敗感的痛苦情緒,與逃離日常的淺在慾望,也是能華麗與
炫目的。



中醫大藝廊展出作品介紹 - 佐藤公聰

色彩的魔術師 - 佐藤公聰 KOSO SATO (1948~2018)



                佐藤公聰 出生於日本秋田市,1970自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科畢業後,參加各項大展屢獲佳績,並於1977年留學法國,進入巴黎美術學院深造。而後被邀請來台,因為喜歡台灣人的風土民情,自1989年起開始於台灣舉辦個展,並長期居住於台灣達十數年之久。

        佐藤公聰的作品早期偏向印象、表現主義形式,後期則轉變為新立體與抽象風格,然而不論是具象或抽象,都對台灣的中青輩藝術家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並且深受廣大的觀眾喜愛。

         佐藤公聰的抽象形式看起來似乎非常簡單,既不屬理性冰冷的「幾何抽象」也不是純粹感性的「抒情抽象」,但它是一種「詩」、「象徵」、「故事」、「超級神話」、「形而上寓言」的化身,並且含融「實體」與「虛境」於無形的所謂「大智不形」的「有機抽象」。因此,佐藤繪畫裡的「不確定性」,的確是一種優質的形而上「朦朧美」,而此種「朦朧美」用最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不說死」的美感,因此藝術家留給觀賞者高度的想像空間與自由詮釋的權力。


 具詩意的後現代主義折衷精神

    佐藤公聰的新立體派(Neo-Cubism)演化,從融合野獸派(Fauvism)的色調與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線條,到如今略帶形而上畫派(Pittura Metafisica)與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傾向,其所具有的個人風格與折衷主義精神(Eclecticism),顯示了日本現代繪畫西化的細膩與多元化。

    他的作品色彩鮮明而抒情,從畫面上的形象與結構,可以看得出他的繪畫語言,是經由多年的寫生、過濾而抽象簡化成型的;從色彩的運用與肌理的表現,可以察覺出其變化與抽象的過程,是隨著造型的思考而逐漸演化。他那富有浪漫情懷的色彩,從早期的激情而略帶傷感的氣息,逐漸轉化為近期平靜、內斂而帶有冥想的哲思。

     如同佐藤公聰說及他的生活態度,『感性等於生活方式,我想人人都要把自我的感性,藉以生活的方式表現出來。我認為藝術家是生活方法論中,非常纖細且敏感的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纖細且敏感。大部分的人,都忙於生活,而在一喜一憂之中盡心盡力,我也不例外的在此川流中漂流,一直活到現在。但是在心裡又感覺常常在此川流中逆水而行。這樣的逆行行動,應可以說是驅使我作畫的原動力,就像是因作畫而逆行會消失,宛如能與川流同流似的。』


簡歷

1948 生於日本國秋田市
1970 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科畢業,之後跟隨福田稔教授學習陶藝
1970 Preatigious“NIKI”展得獎,參加Sendio NIKI 展出作品
1973 參加NIKI的精選會員展
1977 留學於巴黎Ecole des Beaux Arts 藝術學院
1979 Santama藝術家展覽,得卓越獎
1987 參加日韓藝術家展
1988 參加Grand Prize展、個展於東京Yuiih廊、個展於藤崎百貨公司
1989 參加法日交流展、個展於台北大家藝術中心
1990 第二屆亞洲雙年展、個展於台中現代畫廊、台北亞洲藝術中心
1994~2003個展數十次於國內外各知名展覽場(台北亞洲藝術中心、傳家藝術中心
     、台中現代畫廊、新竹名冠藝術館等)
2005【形光影】個展於台北亞洲藝術中心,【浪漫表現形而上個展於 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藝文空間
2006 返回日本成立個人工作室於山梨縣
2009 個展於新竹名冠藝術館
2010 新竹科學園區邀請個展、新竹智原科技藝廊,佐藤公聰個展於新竹名冠藝術館
2011 個展於新竹名冠藝術館, 參加台北藝術博覽會
2012 個展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參加台北藝術博覽會
2013 個展於新竹名冠藝術館,台中凡亞藝術空間, 參加台中藝術博覽會
         個展於台北藝術博覽會
2014 個展於新竹名冠藝術館
          個展於就是‧藝術畫廊
          參加北京藝術博覽會
          參加台北藝術博覽會
          參加高雄藝術博覽會
2015 參加香港當代藝術博覽會
          參加台北藝術博覽會
          參加名冠藝術館個展
          參加亞典藝術空間個展
          參加高雄藝術博覽會
 2016 參加香港當代藝術博覽會
           佐藤公聰油畫個展於東門美術館
           參加高雄港都藝術博覽會
           參加台北藝術博覽會
           佐藤公聰個展於台北藝聚空間
           參加高雄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7  佐藤公聰個展於新竹名冠藝術館
           參加香港當代藝術博覽會
           參加福爾摩沙藝術博覽會
           佐藤公聰油畫個展大墩文化中心
           佐藤公聰油畫個展於黎畫廊
2018  佐藤公聰個展於新竹名冠藝術館
           參加新竹藝術博覽會
           無盡永恆 遺作回顧展於新竹名冠藝術館
          名家版畫暨當代陶藝展於藤畫廊
          無盡永恆 遺作回顧展於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 佐藤公聰_電子街_79x64.5cm_數位微噴

藝術家透過他遊子的雙腳踏遍街景巷弄,敏銳觀察,充分感受漂浮在城鎮中濃濃的在地味。

有別於單純按照實際方位來繪製的地圖,此作秩序與混亂同生,科技感與人性交錯,界線井然分明,頗有後現代的趣味,將街道對城市生活的精神價值,提供心理層面的愉悅及感動停留在畫面中。



● 佐藤公聰_黃昏_79x64.5cm_數位微噴

雖有大片明亮的暖色系,卻包圍著重複塗抹的沈重色彩與層層重疊的圈狀線條。

黃昏時刻,日月交替,當黑夜逐漸來臨,原先光彩奪目的萬物,逐漸被神秘夜紗籠罩,產生不同的面貌,宛若捉迷藏時輪換角色,從尋找變成躲藏的人。藝術家正是要描繪這種曖昧情況下所產生的意象。








● 佐藤公聰__遠離非洲_30F_油彩畫布_2015





● 佐藤公聰__早晨的海_30F_油彩畫布_2014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現代水墨之父 劉國松

 現代水墨之父  劉國松 Liu Kuo-Sung

        劉國松的創作,打破了民初以來「國畫改革」由寫實入手的思維與路徑,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的抽象造形,融入中國古代水墨美學「虛實相生」的理念,以巨大的筆觸走勢,和多元技巧的靈活運用,創造出「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新風格,成為水墨傳統在當代創作最耀眼的台灣經驗。

        1956
年當時正就讀台灣師大藝術系的劉國松與同儕成立「五月畫會」,企圖在繪畫上尋找新的出路,隨後逐漸形成較強烈的革新思維。自此劉國松應世界各國美術博物館邀請,舉行個人畫展八十餘次,參加國際美展百餘次,獲得多項殊榮。由於他的創作有劃時代意義,他的藝術思想與理論推動中國畫達到一個多元的新時代,影響了東亞儒家文化共同體東方畫系的發展,故而在台灣被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在大陸被譽為中國現代繪畫的先驅。

         1970年代劉國松應聘香港大學藝術系執教,將現代水墨的風氣帶到了香港,前後廿餘年培養後進無數。1983年代,他的個展首次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殊異的風格,震撼了整個中國畫壇,此後並巡迴各省展覽,引發巨大的迴響與學習,成為影響中國當代水墨創作最重要的藝術家、教育家。劉國松是作品被全世界最多美術館收藏的在世華人藝術家,包括大英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及美、德、義、瑞士、澳洲等80餘個國家的美術館都有收他的作品。

簡歷 Biography

1932  出生於安徽蚌埠,原籍山東青州。
1956  
在廖繼春老師的鼓勵下成立「五月畫會」。
1963  
發明粗筋棉紙-劉國松紙,並藉此創造出自我獨特畫風。
     作品《雲深不處》,為香港藝術館收藏,是作品首次為美術館收藏。
1968  
當選台灣「十大傑出青年」。 發展成立台灣「中國水墨畫學會」,繼續鼓吹中國畫之現代化。
1972  
出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首創「現代水墨畫課程」。
1974  
發表〈談繪畫的技巧〉一文,提出「革中鋒的命、格筆的命」之理論,引發大規模的討論。
1977  
當選英國國際聯八位畫家的亞洲區代表,前往加拿大參加「國聯版畫代表作」之創作。
1981  
應邀赴北京參加北京中國畫研究院之成立大會並參展。名列美國出版《世界名人錄》。
1984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劉國松畫輯》。
     參加北京「第六屆全國美展」,與李可染同時獲得「特別獎」。
1985  
首次應法國「五月沙龍」之邀,作品《沉入山的呼吸裡》於巴黎大皇宮展出。
1991  
獲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現代繪畫成就獎」。

1991  獲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現代繪畫成就獎」。
2000  
應邀赴西藏大學講學,並前往珠穆朗瑪峰,出藏後左耳失聰。
2008  
獲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2010  
作品《日月浮沉》為大英博物館收藏。
2013  
山東省博物館成立,專設「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館」並永久陳列。
2014  
舉辦東南亞巡迴展,首站於台灣歷史博物館展出。
2016  
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於上海中華藝術宮(2010年上海世博中國館)舉行個展。

2017  香港水墨藝博會推出「向劉國松致敬」專題展覽及學術講座
2020 「奔‧月」劉國松 - 高雄市立美術館


劉國松_日正當中_2015_木刻水印_99x195cm

● 劉國松_日正當中High Noon _2015_木刻水印_99x195cm

日正當中》龐大的構圖與動人的氣勢,呈現劉國松活力充沛的創作精神,超越渺小的地球,只有偉大的外太空足夠容納他無限的想像力。

二十世紀中葉,人類以科技挑戰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生存的極限,受到當時人造衛星,和人類進入外太空拍攝地球的圖像啟發,劉國松突破傳統山水畫的面貌,把繪畫帶入外太空,開始以水墨的元素探索全宇宙的風光,也因此挑戰了現代水墨畫的極限。

實踐水墨畫的現代化,首要之務是運用現代繪畫的語彙和創新技法,日正當中》就是一個集多種技法之大成之作。畫面上方的球體、光環由噴槍噴繪構成,下方的地球表面,則以抽筋剝皮皴技法完成。上下相輝映,構圖完整,氣勢磅礡。

這件完成於1973年的作品,運用噴繪的工業式技術,更改畫紙本質的創新技法,採用幾何圖形的簡潔構圖,以及採取突破性的繪畫主題,在當時已屬大膽前衛,及至今日,仍然充滿新意。

這件版畫做工繁複,工程浩大,挑戰了木刻水印的極限。除了挑戰作品本身的龐大之外,更必須克服多版、多色印製的種種困難,如版與版之間的呼應,以及印製中精細的堆疊和暈染,並要確保原作的大筆觸和光圈俐落的線條、背景色彩柔和的過渡,以及畫面整體的完整性和氣勢。











● 劉國松_發紫的太陽 Purple Sun 2015 絲網版 90x70cm

劉國松說過:「我的構圖雖然基本上是一個圓一個弧,但顏色、技巧、肌理都有很大的變化。」發紫的太陽》正是一幅由簡單的上圖、下弧所構成的太空畫,其顏色、技巧、肌理都有可觀之處,而令人驚豔。

首先就是「紅得發紫」的太陽,佔據了畫面將近一半的面積,而且在中上位置,構圖極為大膽,色彩又極為艷麗。接近耀眼的桃紅螢光色,顯得有點突兀刺眼,而且又與下方代表地球表面的弧型的綠色形成強烈對比。地球表面橫空劃過的大筆觸,筆力雄健,氣勢蒼茫,降低了紅綠對比的衝突感,而背景色調由藍天漸漸轉變至橙色、黃綠的漸層,則增添了一種和諧感。

構圖前衛摩登,技法則引西潤中,艷紅的大太陽透過背景漸層細膩的變化,以及瀟灑的大筆觸相襯,才突破呆板單調,劉國松雖然「革筆的命」,但是他畢竟有傳統書寫的深厚功力,以大毛筆揮灑的墨線由遠而近,由淡而遠,產生空間深遠的效果,也呈現東方水墨的趣味性。

原作背景顏色分布如彩虹,顏色不僅豐富,漸層也複雜多變,這都增加了版畫製作上的難度,克服之道就是增加版數,將每一個細微的漸層變化都多做一版。為了到達自然漸層的效果,版與版之間顏色的關聯性更顯重要,每一版的顏色必須要顧及與下一版顏色的和諧度。

原作的太陽部分,特別採用了螢光顏色。為了達到與原作一致的效果,版畫在經過多次反覆試印之後,工坊特別調配了顏料,在原本的油性版畫顏料裡,加入壓克力顏料,以達到螢光顏料的效果,可以說是版畫工藝上的一項突破。







●劉國松_中秋節》 2015 絲網版 103x70cm

在劉國松的抽象畫中,以中國節慶為主題的作品最具有人文情懷,這幅中秋節》反映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月亮的詩意幻想,以及對中秋佳節的深厚情感。中秋節》是以劉國松所擅長的「畫中有畫」結構呈現,畫面上方裱貼的正方形紙內,再加上正圓形,呈現出複雜曖昧的空間關係,宛如一輪明月的圓形,究竟是在方形之內 ? 還是之外 ? 端視觀看的角度。從正面直視畫面,圓形就是在方形之內;但從畫面下方向上仰望,那麼上方的圓月就是在方窗之外了。方、圓幾何造型的排列是理性的,而圓月與下方的狂草式的大筆觸則是感性的,前者是西方產物,後者則是東方情調,兩者形成強烈對比,既新穎又典雅,理性與感性兼具。劉國松獨創的狂草大筆觸與抽筋剝皮皴在中秋節》表現得唯妙唯肖,寥寥幾筆,恰到好處,氣勢如虹;明月中的筆觸既朦朧又神秘,大地上的狂草既蒼茫又雄健,而全幅畫以黃色為基調,畫面下方的大地沉浸在昏黃的色澤中,高掛天上的圓月則是潔淨的澄黃,「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氛圍呼之欲出。







劉國松_《壓眉Pressing on the Brow_木刻水印_2015_91 x 60 cm

這是劉國松創作生涯中罕見的蘊藏個人生命故事的一件作品,靈感來自於其夫人黎模華的眉毛,當年他們談戀愛時,他最先注意及被吸引的就是她充滿個性的兩道濃眉。

《壓眉》的構圖和女主人翁的眉毛一樣,都充滿靈氣與活力。大筆觸的線條帶有活潑的韻律感,劉國松下筆精準,簡潔幾筆足以構成平衡豐富的畫面。筆墨細節中的藍色加強了筆觸的深度,背景的青黃色更加呈現抽象線條與空間的對比。劉國松使用了現代主義的語彙,成功的表達出個人的情感,使這張畫成為一件現代水墨的傑作。

本版畫共使用四個版,即一個底版(黃色)、兩個中版(減灰、深灰),和一個主版(黑色與藍色);總共五色,分五次印刷。《壓眉》原作中,劉國松以排筆迅速畫過紙面,有如書法中的狂草筆法,筆觸的墨色層次豐富,並多飛白。在製版過程中,特別掌握原作的墨色並非單一黑色,而分為三色,亦即淺灰、深灰、黑色,而主版的黑色中還帶有藍色,更增添一股神祕風韻。製作時,由一版一色的堆疊呈現出墨色的過渡。

上色時,全程都處在很高的濕度下進行,木板上必須不斷噴水,宣紙本身也需要隨時保持濕潤,唯有如此,在拓印的過程中才能達到暈染的效果,呈現出水墨畫最原始的趣味。

本版畫的木板刀刻的銳利線條,成功地表現出劉國松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大筆觸張力,透過有效的分版,和印製堆疊的過程,重現原作簡潔有力的精神。







劉國松_《小雪》Light Snow_銅板_2015_61 x 93 cm

這件作品呈現了劉國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體現了陰陽合一為萬物生命來源的哲學。陰與陽,不是兩個對比的力量,而是一體的兩元素,彼此之間的互動,創造了宇宙萬物。

傳統國畫以黑色的實線條構圖,而無法創造出白色的虛線條。劉國松開創了抽筋剝皮皴,在黑色的實線裡創造出白色的虛線,表現出陰陽之間的互動,因此成功的營造了陰陽兩元素的構圖。

陰與陽互動的主題,由黑與白的對比的表現,在抽筋剝皮皴的線條之外,也在墨色的大筆觸與白色宣紙的背景衍生出現,使總畫面有整合的效果。

劉國松大筆觸系列傳成古代狂草的張力和書法意境,銅版的特性在善於表現線條的銳利和流暢。刻蝕後的留白線條與劉國松抽筋剝皮皴所創造的白線如出一轍,也呈現了劉國松受到道家思想影響使用陰陽兩元素的創作理念。



劉國松_錢塘潮The High Tide of Qiantang River_絲網版_2015_53 x 104 cm

這是劉國松以水拓法完成的較早期作品。水拓法是把墨或顏料滴在水面上,取其水面飄浮游散的效果,以紙吸附之後再進行畫面的加工處理。水拓法富有很大的隨機意味,須因應拓印出來的效果去塑造意境。

 全畫以水拓法所創作出來的自然流動的紋路為主體,如同波濤翻騰的潮水,在畫面左側以國松紙及少量的抽筋剝皮皴技法拼貼於水拓法的宣紙之上,以大筆觸及濃墨刻劃雄渾山體;畫面右下角佈局一小山峰,與左側巨峰相呼應。隱約之間,錢塘江水受此兩山約束,江流由平緩而至湧動。

 雄健的山峰與濤濤江水動靜相時,形成如蘇東坡前赤壁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景觀。畫面上方裱貼一輪明月,隱合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錢塘觀潮的習俗。

 傳統水墨畫講究墨汁細微的變化,所謂「墨分五色」的濃、淡、乾、濕、黑、皆是形容不同比例的墨汁與水所調配出的深度和畫在紙上的效果。《錢塘潮》原作運用水拓法,掌握了墨汁與顏料在水中的奇妙變化,更是超越了傳統的「墨分五色」的變化。

 在版畫的創作過程,此畫單色系的構圖和墨色精細的漸層與排列,使分版調色更加複雜。每一種顏色必須手工調色,以黑、白,或灰色為底,再加許多補充的顏色,每一版平均以五種顏色調製出最精準的色彩。

原作的主結構是以水拓法構成,畫面本身平和俐落,沒有過多的肌理,相較於其他版種,絲網版畫的一大特性,正是網版允許堆疊多種色彩而保留紙面平和的能力。不同色彩的柔和堆疊掌握在手工調配的顏料的透明度和覆蓋性,在特定的顏料中加上水性調和劑使油性的版畫顏料產生透明性,使他與其他顏色堆疊時呈現自然的漸層。透過「精細的顏料調配,使用了多種不同的顏色,印製出色彩仿佛單一畫面,而達到墨分五色的境界。



劉國松_《流動的山峰Sun and Moon: Floating? Sinking?_絲網版_2015_104 x 64 cm

《流動的山峰》是劉國松以拓墨法創作的傑作。

 拓墨法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的主張,證明了拋棄畫筆,一樣能夠展現筆所畫不出的自然線條與色塊。

 拓墨法隨著載體不同,可分為紙拓、布拓、石拓、木拓與水拓,其中又以水拓的畫面最為變化多端。水拓法係利用墨汁的浮力及畫紙的吸水性所創造出的技法,創作出如雲似水、千迴百轉的色彩,畫面既有動感又富詩意。

 這件作品是以有「國松紙」之稱的粗紙筋為載體,結合水拓法與抽筋剝皮皴兩種技法而成。首先是以水拓法將畫紙佈滿蜿蜒曲折的線條,再根據畫面變化走勢,加上了由抽筋剝皮皴所創造的剛硬堅毅的山峰,兩者剛柔並濟,動靜相倚,虛實相生,互相呼應,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自然美景。

 絲網版畫製作最關鍵的技術及其藝術性在於人工分版。所謂分版,根據原作色彩豐富的畫面,以顏色把畫面的細節區分為一個個不同的版,由於絲網版畫的特性為一版一色,畫面色彩越多,分版數量就越高。

 透過多次印製,一個個版和顏色的堆疊又重新把分散的細節組合起來,拼湊出完整的畫面。分版的技術需仰賴技師的經驗和美學修養,而分出的每一色彩的顏料需靠人工調配才能達到足夠的精細度,如此繁複精細的手續,在在證實了版畫的藝術性和純手工趣味。

 製作《流動的山峰》絲網版畫,原作龐大的畫面、線條的複雜性、和色彩細微的變化,對於分版皆有強大的挑戰性,克服之道就是增加版數,使細節和顏色分佈的更精細。原作包含傳統山水畫直立的構圖,亦即平遠、深遠、高遠,即近景碩大的山峰為平遠、中景流動的山脈為深遠,和背景模糊的遠山為高遠。分版過程中,就依此分成三種主結構,其中講究的是近實遠虚的意境。為了呈現線條和色彩的流動性,經過多次試印、局部調整,和添加版數,最後版數達到驚人的五十版,不只成功的呈現原作豐富的畫面,對於絲網版畫創作也是一大突破。



劉國松_吹皺的山光Mountain Light Blown into Wrinkles_石版_2015_80 x 46 cm

1977年之後,劉國松以近十年的時間,致力於水拓技法的創作。鑽研水拓技法,正呼應了劉國松「革筆的命」的主張,拋棄對筆的依賴,一樣也能製作出好畫,而「吹簸的山光」正是水拓技法嫻熟時期的神來之作。

 在水拓技法的基礎上,再施以暈染與渲塗。此畫近景右邊山石紋路層層密密擠壓,如同受大自然造山運動所推擠,又如同堅硬山石受河水衝激,岩石紋理絲絲入扣。遠景是深邃幽暗的遠山,隔著中景的山谷與近景呼應,明暗之間對比強烈。此畫尺幅不大,但因構圖、佈局、氣勢、動感無一不精妙,所以仍呈現撼人氣勢。

石版畫使用全球獨有產於德國的石灰石板,其石質綿密細緻,研磨之後光滑宛如嬰兒肌膚。在其上以油性鉛筆作畫,再以硝酸腐蝕加深畫面,造成只吸油不吸水的表面,並以阿拉伯樹膠粉塗抹在石板表面夫的畫的空白處,造成只吸水不吸油的表面。接下來以手工操作滾筒,將油墨以滾筒塗佈在石板上吸油而不吸水的畫面處,再將版畫紙覆蓋在塗佈油墨的石板上,經過石版印刷機的加壓,將石板上的油墨轉印在版畫紙上,版畫就此完成。

原作「吹皺的山光」呈現墨色受松節油影響在產生許多的點和由細微的點所構成的線條,這在視覺上,和由油性鉛筆劃過均勻分佈細微點的石板所留下的墨痕非常的接近,所以用石版畫來還原「吹皺的山光」就極為合適。

 首先,以砂紙打磨石板,將石板上石紋的顆粒打磨到與原作細微墨點大小相仿的程度,再以極為深厚的鉛筆素描功力,才將原作所有的細節都忠實的還原。而在印製過程中,不論油墨塗佈的均匀濃淡或是滚筒轉印油墨的「壓力掌握,都需要技師豐富的經驗與細心的體會。